当前所在:首页 > 焦点事件

日本污水入海洋的重大危害是什么?

时间:2020-10-26 来源:本网 作者:佚名 []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到底对全球环境安全有多大影响?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2011年曾在福岛核事故后对半衰期约为30年的放射性铯137的扩散情形进行过计算机模拟演算。结果发现,铯137顺着海流5年后将到达北美,10年后回到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到整个太平洋,长期影响值得关注。

  目前除了在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峡发现轻微核污染外,全球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辐射超标。这表明在世界舆论的关注下,日本对福岛核电站的处理还在可控范围内。尽管日本东电公司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福岛核电站港湾内放射性物质浓度早已降至核事故刚发生时的百万分之一。但早在2016年5月23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肯˙比塞勒曾回答新华社记者:“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的影响是空前的。单一监测机构数据不一定说明问题,只有国际合作与独立研究才有助更好地理解放射性污染物对海洋造成的影响,要有多个独立的调查团队介入事件的评估”。

  想省钱全世界买单

  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要对这些放射性物质含量极高的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需要巨额的投入,日本是在尽量避免花这份钱,才想到把核污水直接排进太平洋。减轻了自己的负担,日本人焉能不清楚:这需要全世界买单。

  在核污水离岸100千米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能降到释放时数值的百分之一以下。而且随着扩散过程的延续,受污染区的放射性物质浓度肯定会越来越低。看似这些核污水经过大海的稀释,理论上其辐射量暂时不会再对人体构成伤害。但却会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仅从核污水对全球渔业恐受影响来说,就不是危言耸听。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曾证实:放射性物质会以微粒的形式沉淀到海底,且可能会在鱼类体内富集。

  日本的研究机构采集了福岛核电站附近20海里内的19种鱼类,检测发现19种鱼类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全部严重超标,而且还有些物种受辐射影响而大范围的消失。由于洋流和鱼类游动,日本的核污水携带的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沉积在鱼体内,经过餐桌进入人体。10年、20年后,全球部分居民体内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影响可能短期内不会发生,但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人类基因突变,甚至使婴儿畸形率大幅度提高,因为3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后遗症还在。